在七十年代有研究学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后,该领域才有了更深入的研究。目前以热熔钻加工为题目的出版物是很有限的。France 等人在 1976 年研究了用热熔钻钻孔后金属管中的强度特性。Overy 和 Bak 讨论了热熔钻加工的成孔的设计。Kerkhofs 等人研究了涂层热熔钻的性能。在2000年,美国有 Albert J.Shih、Rui Li Hsin Wang 和 Scott F.Miller 等人进行热熔钻相关方面的研究。2005年,德国卡塞尔大学(Kassel University)的Christian Gies做了关于在热熔钻钻孔过程中各变量影响的研究。2007年,台湾国立大学的李新民做了关于304不锈钢热熔钻方面的研究。
该课题授予了几份热熔钻专利:有四份在 1976-1980 年授予 van Geffen,后来有一份授予 Head 等人,有一份在 1984 年授予 Hoogenboom,有一份在1988年授予Gerard Johan。Hoogenboom的发明专利代表热熔钻在原理和外观上真正成熟,后来我们所见到的热熔钻产品(包括德国的钻攻一体热熔钻、长方形的平口型热熔钻、比利时三角形的划平型热熔钻等)虽在外观上稍有改进,但都以此为蓝图。 从1980年开始,热熔钻开始真正投入商业应用,荷兰、德国、比利时等欧洲几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。